饱则肉壅,故痛;饥则气退,故安。欲多则精伤于肾而脂枯不长,脂枯则水不胜火,火胜则肾水愈虚,骨髓不充,气涸于内,故寒甚至骨也。
膀胱之脉,从巅入络脑,故上为清涕。 出血者,取其络脉之盛者也。
夫年长者每多口味,六腑所以受物,故当求之于腑,以察其过;年少者每多风寒劳倦,所受在经,故当求之于经,以察其伤;年壮者多纵房欲,五脏所以积精,故当求之于脏,以察其虚实。 辛、甘、酸、苦、咸、淡六者之性,辛主散主润,甘主缓,酸主收主急,苦主燥主坚,咸主,淡主渗泄。
筋之精主于肝,肝色青,故其色浅于瞳子。 沉以内薄,言其深也,即上文“薄于五脏,横连募原”之谓,故必因卫气之应而作也。
所谓有无者,察邪气之有无也。欲察脏气,必须先定五脏所病之脉,如肝主弦,心主钩,肺主毛,肾主石,脾主代。
肠胃大则阴道迂远,肉理湿滞不利则阳道舒迟,故卫气之留于阴分者久,行于阳分者少,阳气不精,所以多瞑卧也。肾与三焦合病,则相火受水之制,故病出于肾。